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后崔乃夫會長帶領大家做的第四件事是:溝通信息,培養慈善意識
為了激發人們的慈善意識,交流工作信息,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之后就編輯、錄制了介紹總會簡況的電視專題片;創辦了簡報《中華慈善信息》,向團體會員、有關慈善組織和關心慈善事業的人士傳遞慈善信息;與天津慈善會合作出版《慈善》雜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的李瑞環同志連續兩天為即將創刊的《慈善》雜志寫了兩份同樣內容的題詞:“慈心為人,善舉濟世”。趙樸初先生為《慈善》雜志題寫刊名,崔乃夫會長在創刊號上親自撰寫了題為“重視道德建設”的發刊詞。文中崔乃夫會長深刻論述了道德建設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希望《慈善》雜志能在培養人們的慈善意識,加強道德建設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設性作用。在談到確立什么樣的道德規范問題時,崔乃夫會長寫道:“我認為應總結出來一些簡明易懂、與傳統道德相銜接并易為廣大公民所接受的內容加以宣傳。不妨來個舊瓶裝新酒,說的是老話,但賦予它以新的內容。我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字就很好。我們不管先哲們以前是怎樣闡述的,根據時代精神重新注釋也是可以的。仁就是愛人。愛你的親屬、你的師長、你的朋友、你的合作伙伴。愛人類,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等等;義就是要盡義務。仗義直言,見義勇為,義無反顧,義不容辭,甘當風險,不怕犧牲;禮就是守規矩,講禮貌。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尊重他人,尊重勞動;智就是不斷進取,學習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認識事物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就是要講信用,不欺詐,真誠可靠,一句話就是要做一個誠實的人?!?/span>
崔乃夫在這篇文章中闡述的觀點今天看來,依舊十分深刻,依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創辦《慈善》雜志的同時,中華慈善總會為使大家了解發達國家慈善事業發展的情況,翻譯和印刷了《美國的慈善事業》小冊子;推動了《新道德經》的出版;與中國社會報、香港商報等新聞單位達成聯合籌辦“慈善專欄”的協議;與中央電視臺、北京名山文化公司商討籌辦“同在陽光下”慈善電視專欄。
崔乃夫會長十分重視慈善理論的建設,在他的主持下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后多次組織專家、學者、慈善工作者召開研討會,探討慈善事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地位與作用,為“慈善”正名,澄清由于極“左”思潮影響而對“慈善”的一些模糊認識,從而給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思想理論基礎。慈善的概念開始日益為大眾接受并開始影響到高層。
在1995年5月,中華慈善總會就設立了研究與發展專業委員會。1996年春,為給慈善和慈善事業正名,在崔乃夫會長的安排下,中華慈善總會邀請季羨林、王蒙、朱傳一、丁望等老一代專家和孫立平、鄭也夫、劉軍寧、康曉光等中青年學者,以及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施德容等共同出席“慈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高層研討會。崔乃夫會長也于會議結束時上做了重要發言。會議提出,慈善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慈善并不姓“資”。而且做慈善應該不問動機。弘揚慈善、實踐慈善在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階段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意義。
1996年10月下旬,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發表后不久,在崔乃夫會長的安排下,總會與“人民日報”國內政治部聯合召開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慈善研討會”。通過研討,探討了慈善在建設道德、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方面的獨特作用,明確了慈善是具有最大包容性和群眾性的一種道德實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
1997年4月,中華慈善總會研究與交流委員會召開“關于中國慈善傳統的繼承問題”的座談會。崔乃夫會長及一些有關專家、學者出席了座談會并就有關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這次會議上,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崔乃夫一直很興奮,他時而仔細聆聽,時而做些記錄。他充分肯定各位專家在研討會上的論述,并就慈善事業的性質及定位問題做了全面闡述。他認為中國的慈善工作歷史悠久,發展特征是斷斷續續的。慈善是民間行為而非政府行為,政府行為主要是販災、救濟、荒政等。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正式成立,重新舉起慈善的旗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因為中斷的時間很長,起步很晚,探討慈善問題關系到中國人如何認識慈善。首先,必須搞清楚慈善的歷史沿革,才能進而對其精髓是什么、我們應繼承什么進行深人研究;其次,國外慈善在近代發展很快,西方企業家一般認識到財富來自社會必須把一部分財富回饋社會,中國企業家雖已有這一觀念但并不很強,借鑒國外經驗借鑒什么值得我們研究。慈善是民間行為,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使所有人的問題都解決,因此需要補充,慈善這一民間行為是對社會保障的拾遺補缺。中國的慈善事業還在萌動,要靠大家的關注、澆灌,才能成長。
類似的研討會,在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之初,崔乃夫會長組織、主持了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重點。
1995年8月,在崔乃夫會長的主持下,中華慈善總會在上海召開了全國第一次慈善工作交流會。全國28個省市的30多個慈善團體的代表和30多位來賓出席和列席了會議,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展慈善事業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交流了經驗,溝通了信息,并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之后做的第五件事是:開展海內外交流與合作。
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后,崔乃夫會長帶領總會的同志積極加強與港澳和國際慈善組織的合作,先后與香港公益金、香港東華三院、保良局、社會福利會、仁愛醫院、佛香講堂、國際扶輪社港澳區、世界宣明會、國際聯合募捐協會等著名慈善團體建立了聯系。香港公益金和國際聯合募捐協會曾派出高層領導人到總會訪問,世界宣明會和國際扶輪社港澳區已經和總會共同合作在國內開展慈善項目。其他港澳和國際慈善組織也積極與總會建立聯系,探討合作的途徑。
1995年11月20日,中華慈善總會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一次具有非凡歷史意義的慈善會議,是第一次全國性的慈善會議。崔乃夫主持了這次會議并在會議上作報告。崔乃夫會長在工作報告中分析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形勢,介紹了中華慈善總會創辦一年多來的工作,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
崔乃夫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發展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社會財富有了很大增加;另一方面人們的收入差距也相對加大。在社會財富普遍增加的同時,一部分人由自然條件、社會和自身心理或生理等原因仍未擺脫貧困的困擾。據國家統計局10萬城鄉住戶調查統計顯示,以20%的高收入戶和20%的低收入戶人均收入比較,城鎮居民的貧富收入差距由1978的2.9倍擴大到1994年的6.6倍,城鄉之間平均貧富收入的差距約為5.6倍。若按全社會角度計算,以城市中的20%高收入戶與農村中的20%的低收入戶相比較,則貧富相差高達19倍。另據統計,全國還有700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民中還有一些因年齡和生理缺陷造成的困難群體。截至1994年底,我國有60歲以上的老人1.17億,其中近20萬流浪兒童,其中近10萬是孤兒;還有5000多萬殘疾人。為解決這些人的問題,國家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已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條件下那樣采取大包大攬的形式解決這些人的問題。在探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慈善這個古老的話題被人們重新提起。中華民族是善良的民族,在幾千年文明發展史中,“積德行善”幾乎成了中國人最普遍的行為準則。
崔乃夫認為,中國的慈善事業需要盡快走上軌道。
中國的慈善事業雖有其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個非政府、非政治性的民間機構出現,在新的歷史上尚屬首次.當時,中國眾多的慈善機構基本上各自為陣,沒有專業化分工,表現為每個慈善機構既是籌款組織,又是項目的執行機構。
中國的慈善機構相對封閉,沒有更多與同行業其他慈善組織、權威機構建立廣泛的交流與接觸。因此,整個慈善事業還處于低水平的徘徊階段。
中國的慈善事業中斷了40年,職業慈善家、慈善機構管理人才、志愿者隊伍、人才都十分缺乏。
崔乃夫認為:中國的慈善事業必須在近期完成必要的聯合和專業分工,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向正規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產業化目標健康發展。會上,崔乃夫會長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他是這樣說的:
1、要明確慈善事業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
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慈善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障的必要補充。1986年12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指出:“在社會生活中,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人、關心人,特別要注意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重老人,尊重烈軍屬、榮譽軍人,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敝赋觯骸吧鐣髁x道德作為人類文明中道德發展的新境界,必然要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上一切優良道德傳統,并要和腐敗思想作斗爭?!焙翢o疑問,慈善事業無論是它所進行的工作,還是它所提倡的方向,都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慈善事業作為民間的行為,只能是社會保障的補充。兩者是并行不悖的。這是因為,社會保障工作是政府行為,應由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去完成。但是在社會保障領域以外,仍然由許多事情要做,需要發動社會力量拾遺補缺,而慈善事業正是處在這樣的位置上。
2、要明確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定位和職能。
就自身而言,中華慈善總會是全國性民間慈善團體,其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傳統美德,幫助社會上不幸的個人和困難群體,促進社會的公平和進步;對政府來說,中華慈善總會是熱心的社會活動者,通過自身的影響和行動,調動社會財富,推動各項社會服務,幫助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在大眾看來,中華慈善總會是熱情的宣傳者和組織者,資助和興辦各類社會公益事業,培養工作的慈善意識,提供社會道德水平;在捐款人眼中,中華慈善總會是忠誠的管理者,以嚴謹的責任心和精明的策劃為他們服務,使他們實現自己的心愿和理想。在慈善事業中,作為卓有成效的組織者,中華慈善總會協調各慈善機構的活動,引導他們為共同的理想而奮斗,并提供理論、經驗、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務。概括地講,中華慈善總會的職能就是,協調、指導全國的慈善機構,廣泛募集慈善資金,資助、興辦各類慈善公益事業,發揮政府和群眾,尤其是和困難群體之間的橋梁作用,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社會公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進步。
3、積極籌集資金,實施更多的救助項目。
在資金籌措方面,除了過去已經開展的方式以外,準備聯合各地慈善組織,推出兩項新的籌款方式:“一日捐”和“百萬行”。“一日捐”是倡導廣大群眾參加到慈善活動中來,每人拿出一年當中一天的收入或勞務,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個人和困難群體?!鞍偃f行”是動員一部分中小學生或熱心群眾,走上街頭進行募捐的活動。開辦這些活動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擴大資金募集的范圍,推動社會救助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引導群眾參與,培養慈善意識,組織志愿者隊伍,逐步走上聯合募捐的道路。另外還需要探索其他穩定的募集資金的渠道和方法。我們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聯合各地慈善機構,在今后幾年能募集兩三億人民幣的資金。
實施更多的救助項目??紤]到需要多、資金少的現實,在近期內仍應以安老助孤為重點,同時開展一定量的其他社會救助工作。在安老工程方面,準備先幫助一批敬老院、老人福利院和老人公寓改善條件,在社區興辦一批老人活動中心和老人日托站等設施,同時尋求合作伙伴建立一些適合不同老人需要的較高檔次的老人公寓。在助孤方面,繼續開展孤兒康復項目,在三到四年內完成福利院殘疾孤兒唇腭裂康復手術,改善部分兒童福利院的設施,探求孤兒和社會流浪兒童接受教育的途徑。
4、繼續加強與海內外慈善團體的聯系和合作,引進國外發展慈善事業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創造出適合中國特色的發展慈善事業的道路。
崔乃夫最后說:中國的慈善事業,還是一個年輕的事業。在我們的面前一定是個有著不少困難,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卻充滿著希望和極強生命力的事業。它有著全國人民,以及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支持。我們的慈善事業一定能夠日益發展壯大。讓我們團結起來,同心同德,將這個偉大崇高的事業推向前進。
……
崔乃夫有關慈善的講話、論述還很多。盡管他不再擔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已經十多年了,但人們還總是不斷重溫、不斷研究、體會他有關慈善話題的論述,還經常回顧他為我國慈善事業所作的重要貢獻。
2013年末的一天,我和崔乃夫談起他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貢獻,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個人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覺得自己就好比是河水中的一個浪花,只是翻卷一下,就融在河水中了?!边€說:“你說的那些事情,有的我已經記不清楚了,有的就完全忘記了……”
我愣愣地看著眼前這位不老的老人,一時不知說些什么,只覺得心中的浪花一浪高過一浪地翻騰。
本文選自《慈善的高山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