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李濟慈)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將“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提到更為重要的位置,釋放出豐富而強烈的信號,引發社會各界特別是慈善行業廣大從業者的極大關注,話題熱度持續不減。日前,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
慈善公益報: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對全面促進共同富裕、構建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以及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具有極為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其信息量之大、影響力之強、關注度之高前所未有。您如何看待本次會議著重提出的“實現共同富?!敝黝}?
宮蒲光:實現共同富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課題,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奮斗的歷史追求與神圣使命。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心中,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富強國家是終其一生、矢志不渝的偉大理想。毛澤東同志早就提出要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強國。1955年12月他就說:“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展,大為富,大為強?!薄啊@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彼麨閲野l展確立了三大原則,一是中國必須改變弱國地位,成為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二是中國人民必須擺脫貧窮,走向共同富裕;三是中國必須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以此保證人民共同富裕,中國走向強大。
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從而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同時,他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兩步走”原則:第一步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第二步是“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span>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上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并為之擘畫了清晰的路線圖,即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用兩個15年時間將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一個1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第二個1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
如今,我們正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闊步前進。為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時代著力點。早在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痹诮衲?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必須“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這次中央財經委會議進一步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并明確了共同富裕的基本標準: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逐步實現。會議為實現共同富裕擘畫了一幅更為清晰的線路圖。
客觀審視中國的發展現實,我們已具備了推進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首先,我們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使進一步推進共同富裕具有了基本前提;其次,我們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推進共同富裕創造了強大的經濟背景。
追求實現共同富裕是一條國家強盛之路,一條民族復興之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這條艱難曲折的偉大道路上,黨和人民一路走來,彰顯出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未來,我們還將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走到底,去創造更大的奇跡,爭取更大的光榮。
慈善公益報:近年來,關于“第三次分配”的話題引起了學術界與慈善行業的廣泛關注,成為專家學者與慈善從業者熱議的焦點內容。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七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上,大家探討的主題就是“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您在會上還就“重視第三次分配作用”等問題作了主旨發言。在您看來,三次分配在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怎樣的意義,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宮蒲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僅需要通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把“蛋糕”做大,還要在推動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把“蛋糕”分好,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體人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三次分配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三次分配能夠有效促進社會資源在不同群體間均衡流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以慈善事業為主渠道的“第三次分配”寫入全會《決定》,是我們黨對慈善公益事業在現代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認識,是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格局中特殊地位的精準定位。相對于市場根據要素貢獻進行的初次分配和政府體現國家意志進行的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社會成員在道德、文化、觀念等影響下,通過慈善事業、志愿服務等方式自覺自愿參與的社會資源和財富流動。與初次分配關注市場經濟效率、再分配以強制性行政手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同,第三次分配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則”,通過人性的溫暖和友愛促進社會資源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微觀均衡流動,能夠有效彌補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之處,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
其次,三次分配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按壬剖聵I是現代社會運行中自我調節的一種具體方式,它聯接我國的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與重要制度(民生保障制度),聯接突發事件應對與日常社會治理,聯接政府治理與群眾自治,是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边@三個“聯接”是張春賢副委員長在浙江省慈善法執法檢查座談會講話中指出的,它深刻揭示了慈善事業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的財產收入差距將是長期存在的,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在發展中積累的一些社會矛盾交織疊加,對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慈善事業,培育慈善組織,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對于幫扶困難群體、解決群眾關切、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意義重大。
第三,三次分配蘊涵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和精神力量。從國際經驗看,以慈善為主渠道的第三次分配不僅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提升公民社會責任與社會公德、促進社會成員互助友愛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我國,慈善既是高尚道德的社會實踐,又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和崇高精神境界的體現,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重視發揮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對凝聚社會共識和全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慈善公益報:就本質而言,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換言之,第三次分配的核心要素就是發展與壯大慈善事業。在您看來,慈善事業應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充分調動力量,展示自身價值,發揮其在參與國家治理與推動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
宮蒲光:我們一直在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在看來,這一趨勢變得越來越清晰了。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經發生歷史性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下,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也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期。
隨著建立健全三次分配以及相關配套制度被提上國家日程,慈善事業必將更加站位靠前,再上臺階,成為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助力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角色,同時在自身建設與發展上也必將產生深刻改變。
首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國慈善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事業的一系列精辟論述,已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政治保證和行動指南。早在主政浙江時他就提出,“樹立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發展慈善事業,是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條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關心、支持慈善事業,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就開始了道德積累。這種道德積累,不僅有助于提高個人和組織的社會責任感及公眾形象,而且也有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福利與和諧,有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全社會得到更好的弘揚,切實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span>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或署名文章中多次講到發展慈善事業,充分肯定了慈善事業的重要社會價值,指出了慈善事業在扶貧濟困、促進社會和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間,他不僅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主動捐款,還特別強調“慈善組織、紅十字會要高效運轉,增強透明度,主動接受監督,讓每一份愛心善意都及時得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事業的一系列論述,闡明了慈善事業在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前進方向,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其次,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為慈善事業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笔艑盟闹腥珪岢觯骸耙y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不僅將慈善事業作為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安排部署,還首次以“第三次分配”確立慈善事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明確將慈善事業定位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特別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今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將慈善事業放在社會治理大格局中進行安排。特別是在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黨中央在牢固堅持共同富裕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次提出“三次分配”,并將其列入“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這是黨中央進一步釋放新時代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的重大信號,為開創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走向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新的更為明確、更加具體的指引。
第三,我國慈善事業進入了依法治善的新時代,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體制機制和法治基礎。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層面第一份鼓勵慈善事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2016年,《慈善法》頒布施行,這是我國慈善事業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國在慈善領域的直接體現,是我國慈善法制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此后,民政部聯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出臺了近20項配套政策,中央和地方共出臺400余份配套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標志著我國慈善事業進入了依法治善的新時代。去年,全國人大開展《慈善法》執法檢查,今年年初,正式啟動了《慈善法》修訂工作,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慈善領域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特別是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就包括《慈善法》修訂在內的社會保障系統性立法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此外,李克強、栗戰書、韓正、王晨、張春賢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對此做出重要批示,為推進慈善事業,特別是進一步做好慈善法修訂工作指明了方向。
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以及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對慈善事業的精準定位,夯實了慈善事業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成為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強勁東風。作為慈善事業從業者,我們對此不僅要感到歡欣鼓舞、信心倍增,更要以腳踏實地、躬身實干的精神,為慈善事業發展貢獻我們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慈善公益報:我們注意到,與推進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針相配套,今年7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對社會公布,成為扎實推動第三次分配、發展慈善事業一個顯著信號。您認為,基于這些整體規劃與具體措施,我國慈善事業將有怎樣的發展前景,體現出哪些方面的變化與提升?
宮蒲光:在實現共同富裕的“浙江模式”中,打造“善行浙江”已成為重要主題之一,其中所包括的幾個關鍵要素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如建立健全回報社會的激勵機制;實施“崇善行善、扶危濟困”公益慈善先行計劃;鼓勵引導高收入群體和企業家向上向善、關愛社會,興辦社會公益實體,參與公益慈善事業;落實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完善慈善褒獎制度;大力發展樞紐型、資助型、行業性公益慈善組織;發揚“人人慈善”的現代慈善理念,打造全民性慈善活動等。這一切都與發展第三次分配、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與慈善事業的未來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以說“浙江模式”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未來慈善的一個試點、一種探索,將會以點帶面,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獲得高質量、高速度的發展。
我認為,未來的慈善事業大體會呈現這樣幾個發展趨勢:
首先,慈善事業的內涵和外延將得到更大拓展,其社會地位及作用也將發生實質性改變。慈善將不僅包含固有的傳統內容,還將涵蓋更多公共服務、社會分配與社會治理功能,躍升為實施第三次分配、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
其次,在制度法治層面,慈善法及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將得到進一步完善,慈善事業促進措施將會進一步加強。與慈善密切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及金融、土地、教育、慈善信托等的政策支持將會更加豐富;體現國家鼓勵支持慈善事業的社會榮譽、慈善表彰制度等精神激勵措施將會更加健全;吸引鼓勵社會各界投身慈善的方式方法將會更加多姿多彩,慈善的透明度、公信力將日益提高。
第三,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將得到進一步優化,使“人人慈善”理念成為可感可知的現實。一方面,“慈善先行計劃”將鼓勵引領高收入群體和企業家積極回饋社會,精準持續地投入慈善事業,發揮其應有作用;另一方面,慈善捐贈的主體將日益呈現“平民化”趨勢,慈善事業重心下沉,社區慈善將獲得巨大動能與發展空間,慈善事業社會基礎更加雄厚,慈善水土更加肥沃,慈善植被更加茂盛。在第三次分配的大背景下,不僅困難群體等受益方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加,捐助者的成就感、價值感也將同樣增加。
第四,中華慈善精神在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彰顯出耀眼的光芒。中華慈善精神是五千年燦爛光輝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慈善事業發展需要有慈善文化的大力弘揚,慈善理論研究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理論研究將對慈善實現第三次分配、推進共同富裕產生積極影響和有力的推動。
第五,為了更好地肩負起共同富裕與第三次分配的歷史重任,各類慈善組織的統籌協調機制亟待建立,在不斷優化行政監管的同時,加強慈善行業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慈善組織的自我建設與服務能力,培育形成慈善事業發展的良性生態,在精準把握社會需求、建立良好公眾形象等方面產生質的提高,以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國家、服務未來。
總而言之,我們堅信隨著第三次分配相關法律法規和慈善事業制度機制的日益完善,我國慈善的風氣更加濃厚,慈善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它必將為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