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互聯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未成年人“觸網”愈發普遍,已成為網絡使用“主力軍”?!兜诹沃袊闯赡耆嘶ヂ摼W使用情況調查報告(簡版)》顯示,2023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6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7.3%,網絡全方位滲透進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與娛樂。
互聯網為未成年人提供了便捷學習資源、豐富社交體驗與多彩娛樂方式,但負面影響及潛藏的不法侵害也接踵而至,給其健康成長帶來諸多挑戰。加強網絡空間管理、凈化網絡環境、守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重要法律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們紛紛建言,為筑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屏障出謀劃策。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近年來,網絡上“網紅神話”頻現,“00后主播全網粉絲過百萬”“直播1小時收入過萬”等新聞進入大眾視野,潛移默化地影響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觀。全國政協委員柳玲玲在教學中發現,網紅“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設,扭曲了部分學生的名利觀和就業觀,一些學生甚至將“當網紅”當作人生理想,網紅的奢華生活還引發未成年 人炫富、攀比心理,影響其消費觀。
全國政協委員高金鳳在工作中常接到家長咨詢孩子沉迷游戲、刷短視頻的問題。經調研,未成年人網絡使用存在過度沉迷、信息辨別力弱、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差、法治意識淡薄等問題,亟待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陳偉志指出,社交媒體中不實、有害信息對缺乏識別能力的未成年人危害極大,極易誤導、蠱惑他們。全國人大代表方燕強調,未成年人正處于學習成長關鍵期,模仿能力強但判斷力弱,網絡信息影響深遠,未成年階段認知偏差可能嚴重誤導成年后的人生軌跡,強化網絡空間管理對保護其身心健康意義重大。
網絡成癮對未成年人危害多面。身體健康上,長時間看電子屏幕易致近視,沉迷網絡減少戶外活動與體育鍛煉,影響身體發育和體能提升,熬夜上網還打亂睡眠規律,影響生長激素分泌。心理健康層面,過度依賴網絡社交致現實社交能力退化,網絡不良信息及虛擬與現實的落差,易引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沉迷網絡還使注意力難以集中,干擾學習和生活。學業方面,大量時間花在網絡上,學習時間壓縮,成績下滑,對學習興趣降低,喪失知識探索熱情。
法治防線持續加強
為給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網絡環境,我國持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構筑法治防線。
2022年1月1日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需合理規劃孩子學習、休息、娛樂和鍛煉時間,預防其沉迷網絡,強化家庭在網絡保護中的責任。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原則、監督管理體制,細化網絡素養促進、信息內容規范、個人信息保護、沉迷防治等制度,以法治手段護航未成年人成長。
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協同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提升其合理用網意識與能力,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設置防沉迷機制、過濾不良信息。
在政策方面,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要求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預防和干預沉迷網絡,治理不良信息等問題。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下發通知,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時間,要求落實實名注冊和登錄要求。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發布行動計劃,要求清查問題較多的網絡游戲、直播、短視頻等,凈化網絡空間。
2024年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實施之年,網信部門依托“清朗”專項行動,凈化未成年人上網環境,通報了惡意炮制“沙雕動畫”短視頻、隱匿傳播涉未成年人軟色情內容等典型案例。網信部門持續加大治理力度,壓實平臺責任,歡迎社會各界參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多方合力,探索創新保護舉措
盡管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斷完善,執法力度不斷加大,但未成年人網絡使用仍存風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們積極建言,強化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
陳偉志委員發現,應用平臺識別未成年人身份缺乏有效措施,部分監護人未履行責任,甚至幫孩子繞過防沉迷系統。他建議除強化法律落實,還應建立協同育人“教聯體”,加強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出臺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定。他說,我國雖設立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系統,但在社交媒體場景作用有限,應修訂相關條例,嚴禁向未成年人提供成人賬號租售服務。
高金鳳委員提出,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納入課堂與教材體系,開展教師網絡素養培訓,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同時夯實家庭教育基礎,普及網絡教育知識,倡導制定家庭數字守則,相關部門強化監管,壓實平臺責任。全國人大代表方燕建議,相關部門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針對網絡沉迷識別標準、內容分級標準等難點出臺細則,強制短視頻、游戲、社交平臺實施分級標簽制度,禁止向未成年人推送不良話題,嚴懲違規平臺。
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建議探索網絡分級制度,落實網絡實名認證,運用生物識別技術精準識別用戶身份并切換推薦內容。加強對網絡運營商等的監管,將網絡信息分級分類技術確立為行業標準,實行嚴格準入制度。利用技術手段提升網絡違法監測和處理能力,打擊危害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的行為,加大法律責任追究力度,建立法律援助和救濟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姚明倡議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鼓勵青少年走出虛擬世界,參與真實社交。每個學期青少年可自主選擇一天“息屏”,積累經驗后由國家從政策法規層面將其制度化。
全國人大代表黃美媚建議,游戲及娛樂類App強制接入教育部認證的人臉識別系統,設定學生游戲時段,每次登錄及連續游戲30分鐘后需家長二次認證,未通過則終止服務。同時,電信運營商對中小學生電話卡實施“夜間斷網”,限制每日娛樂類流量上限,杜絕通宵玩游戲。
全國人大代表樊董偉建議禁止手機進校園、禁止未成年人擁有游戲賬號,減少青少年沉迷網絡、接觸不良信息的風險。
全國人大代表楊恒俊建議,推進未成年人觀護基地建設,完善學校教育管理體系,運用技術強化網絡監管。強化網絡平臺“守門人”義務,堵住“防沉迷”系統漏洞,打擊租號行為,提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效能。
全國人大代表張艷秋指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面臨法律法規不健全、調查取證難、防范意識不足等問題,建議加快完善法律體系,探索多元化偵查取證模式,提高打擊網絡犯罪精準度和效率,營造安全網絡環境。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乎家庭幸福和國家未來。筑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屏障,需政府、企業、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攜手,強化技術監管,注重教育引導和制度建設,通過完善法律法規、落實平臺責任、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強化家庭與學校教育等舉措,構建全方位、多層次保護體系,讓網絡成為助力未成年人成長的有益工具,為其創造清朗網絡空間和健康成長環境。(文昱洲)